念念都把孝敬念出来

圣学、佛学,修学第一个条件就是孝敬。修行当中,年年月月功夫提升,就是孝敬提升。如果孝敬的心没有提升,自己就要有高度警觉,我没有进步。为什么?功夫提升,你的性德往外头流,愈流愈多。你说我知道东西多,我学的东西很多,但是孝敬没有进步,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

怎么样测验自己?就是测验你有没有做到。你看你学佛,你学中国传统文化、祖宗之法,头一个,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个没做到,别的都有进步,这你的进步是假的,你的进步没有根、没有本。为什么我们强调要学三个根,三个根没学。现在懂得了,补习,恶补,要把它补出来,我们往生就有可靠,就靠得住。凭什么往生?凭孝敬弥陀,孝敬诸佛如来,要凭这个。我天天念他,没有孝敬的心,那就像小朋友唱歌一样,有口无心,喊破喉咙也枉然。念念都把孝敬念出来,这个经上佛说「当孝于佛」,应当要孝敬佛。

佛教我们最根本的,是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说的「净业三福」。第一句话「孝养父母」,第二句话「奉事师长」,这是佛陀教学的核心,佛陀教学的大根大本,无量无边的佛法,就从这个根里头建立的。所以佛法是孝道、佛法是师道。

孝敬是性德。佛法它的目标是要求明心见性,戒定慧三学,那个定慧就是性德,我们求的是这个。要想见性,一定要用性德来开发自性。自性好像是一个宝藏一样,像金矿,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开采?开采的工具就是孝敬。

我们要以孝亲的心来对佛陀。「孝」要讲顺;我们要孝顺佛陀。佛给我们说的种种开示、教诲,我们要顺从,要依教奉行,那就叫「孝于佛」。如果不能依教奉行,这就是不孝。

学佛最重要的,真诚心、恭敬心,你一定能入门;没有真诚、没有恭敬,佛来教你都没用。「如说修行」,修行就是真干,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太多了,无量无边,佛把它归纳三大类,身、口、意,总不出这三大类。心是念头,起心动念是意业的行为,言语是口业的行为,动作是身业的行为,身口意三业行为错了,有了过失,把它改过来,叫做修行。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修正错误的思想,修正错误的言语,修正错误的造作,这叫修行。修行的标准要如说,就是佛教导我们的标准,用佛教导我们的标准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

要精进、要勤奋来修习,修是依照经典的理论修正我们的想法、看法,依照经典的教训修正我们身口的行为;习,习是落实,把你所修所学的落实在生活上,你全用上了。这才是真正仰报佛恩,仰是景仰、敬仰,报佛之恩。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教导我们的是些什么?说穿了两个字,一个是孝,一个是敬,就两个字而已。你能够孝亲,你能够尊师,佛法就圆满了,这个孝敬诚于中自然就形于外。我们心里面有一个妄念,这就不敬,佛教我们修清净心,我心还有妄念,这哪里是敬?不敬佛这就不孝了。所以清净心是孝敬,平等心是孝敬,慈悲心是孝敬,真诚心是孝敬,恭敬心是孝敬。你就想想看,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没有遵守佛的教训去做,这就大不敬。佛教给我们养心、养身要清净,处事待人接物要慈悲,我们做到了几分?

敬于佛的人,佛的每句话都有深刻的去体会、认真去做到的,这叫真正敬佛。六道凡夫能够死心塌地,二六时中念念不忘这句名号,这是孝敬,也就是平常所讲的老实念佛。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八个字就是老实念佛的注解。什么叫老实?能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老实了。一天到晚心里面除了这一句阿弥陀佛之外,绝对不会有一个妄念,这叫敬于佛者。你还在打妄想,你哪里有敬意?没有敬意。这个敬佛决定是依教奉行!

见到这个法门,听到这个法门,能生欢喜心,能依教奉行,必定是具足孝敬大根大本之人。他对净宗并不很了解,他有那一分孝敬的心,他一样的成就,圆满的成就,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非常自在潇洒的走了。我们看到、见到的不少,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所凭的就是那一分诚敬。所以我们要学,要从根上学,根愈深愈好,愈大愈好。

 
帮助别人若有所希求,就不是菩提心 学佛修行

帮助别人若有所希求,就不是菩提心

无条件、无希求的帮助众生,这是佛在经论上说得很多。帮助别人,对别人有所希求,这不是菩提心,这个心不清净。要完全没有希求的心,这也是一般世人不容易做到的,解得不够深,解得不够透彻,就难了!为一切众生能牺...
  如何随顺众生 学佛修行

  如何随顺众生

现代这个社会,我们大家都感到忧虑不安,原因在哪里?就是彼此都不肯随顺,每一个人都执着自己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就会发生衝突,这是不安定的根源。佛弟子在这个社会环境里面,应该做一个表率、做一个榜样,别人不能...
不说谎的公案 学佛修行

不说谎的公案

广化老和尚的《五戒相经笺要》讲到说,过去在大陆的湖南有一个祝圣寺。祝圣寺有一个老和尚传授五戒。有一个小偷刚好经过祝圣寺,看到很多人要受五戒,他说,哎哟,受五戒恐怕不错噢,那么多人来受五戒。他也跑进去受...
不能有一丝毫伤害别人的心 学佛修行

不能有一丝毫伤害别人的心

在现实环境当中,有人毁谤我们、侮辱我们、甚至陷害我们,我们要能忍受,决定不可以有报复的念头。为什么?如果有报复的念头,将来的果报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报复的时候往往报复过头,过头怎么样?过头又结上新...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