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积福报论

自古圣贤皆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又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卦》)此非虚言,实乃天地运行之理。人若修德向善,福报自生,纵遇灾厄,亦能转祸为福;若心存恶念,纵得一时之利,终必招致祸殃。今举数例,以证善行得福之理。

一、福压百祸,善灭百灾——宋景公三善言退荧惑

《史记·宋微子世家》载:春秋时,宋景公当政,天象示警,荧惑(火星)守心(象征君王有灾)。太史子韦曰:"此乃大凶之兆,可移祸于宰相。"景公叹曰:"宰相乃治国之臣,岂可因我而受祸?"子韦又道:"可移于百姓。"景公正色道:"百姓若死,君何以存?"子韦再言:"或可移于岁(粮食收成)。"景公凛然曰:"岁饥则民饥,民饥则君危,此非仁君所为!"子韦闻言,拜贺曰:"君有此三善言,天必赏之,荧惑当退。"是夜,火星果移三舍,宋国免于大祸。

景公不忍以灾祸转嫁他人,宁自承其难,此心至善,故感天动地,灾消福至。可见,善念一动,天必佑之;德厚之人,祸自远离。

二、一正镇百邪——杨震拒金,子孙显贵

东汉杨震,以清廉闻名。任荆州刺史时,故人王密夜赠十斤黄金,曰:"暮夜无知者。"杨震正色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而退。杨震一生清正,家无余财,然其子孙皆显达,四世三公,门庭赫奕。《后汉书》称:"杨氏累世清德,福泽绵长。"

杨震不欺暗室,心存正道,故邪不可干,福报自至。此正合"一正镇百邪"之理,人若持身以正,纵有百般诱惑、千种灾劫,亦不能侵。

三、修德积福,荫及子孙——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北宋名臣范仲淹,少时家贫,日食粥一盂,仍勤学不辍。及第为官后,倾尽俸禄置"义田"千亩,赡养宗族贫者。又兴办"义学",使寒门子弟得以读书。其子范纯仁、范纯礼等皆成一代名臣,范氏家族八百年不衰,至今犹有贤才辈出。

范仲淹曾言:"吾生平之志,不在温饱。"其心系天下,故福泽绵延子孙。此乃"修心修德,便是为自己和子孙种下福报的种子"之明证。

四、心若向善,福自降临——了凡四训改命之说

明代袁黄(号了凡),幼时遇孔先生算命,言其寿仅五十三,无子,且科举名次已定。后遇云谷禅师,告之曰:"命自我立,福自己求。"袁黄遂发愿行善,日积一德,数年之后,命运大变——得子、延寿、高中进士,远超算命所言。其作《了凡四训》,详述改命之法,核心便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此例可知,福报不在当下,而在未来;不在显眼处,而在细微处。袁黄初行善时,未见其效,然持之以恒,终得善果。

《尚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历史昭昭,善者得福,恶者招祸,非虚言也。故曰:

福压百祸——如宋景公以善言退天灾;

善灭百灾——如杨震以正气镇邪祟;

一正镇百邪——如范仲淹以德业荫子孙;

心善福自至——如袁了凡以善行改天命。

人生在世,不必汲汲求福,但当存善心、行善事,福报自会如影随形。心若善,福自至;行若正,天必佑。愿世人皆明此理,广种福田,自得福果。

 
  • 善积福报论
帮助乞丐改变命运 行善积德

帮助乞丐改变命运

多年前,有个中医,也是一个易经爱好者,曾经见过一个奇特的面相案例: 他是开诊所的,某天来了个老阿姨,因为重感冒,在医院打针吃药半个多月都不见好,于是来找中医看病。 作为中医,自然望闻问切为先。一看面相...
积德行善得善报,创业成功又行善 行善积德

积德行善得善报,创业成功又行善

黄勤立在河源看望留守儿童 1989年,16岁的梅州穷孩子黄勤立怀揣31元钱,只身来到深圳打工。幸运的是,他两次拾到巨款合计超过50万元,但都选择归还失主。播善种,得善果,他偶获创业机遇,成为拥有5家西...
忏悔邪婬改过行善的福报实例 行善积德

忏悔邪婬改过行善的福报实例

◎ 明朝时人洪焘,有一天暴毙,恍惚间被一绿衣人引到阴府。洪问一生的食禄如何,绿衣人从衣袖中抽出一个大纸袋给洪看,洪看到纸后注写著原本可做到参政事的大官,但因在某年月日奸婬了一处女,将为任转运副使的小官...
人为什么要善良 行善积德

人为什么要善良

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个朋友到江边公园玩,因为事先看过天气预报,知道会下雨,所以都带了伞。 下午快四点的时候,我们路过一条都是小摊小贩的街,然后突然下起雨来,买卖的人群赶紧以最快的速度散开,我和朋友...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