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恩师上人、各位法师、各位老师同学、青年朋友们:大家好!
非常感谢澳洲净宗学院,为我们举办为期一周的“幸福人生讲座”。这个讲座将带给我们最丰富的精神食粮,让我们了解中国人的祖先是怎样教导他的后代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精华会在这里展现。如何做人,如何赢得幸福美满的人生会在这里得到充分的讨论。
非常感谢净宗学院院长教授给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在这里研讨青年应有的美德──孝。我们都是青年人,面临复杂的社会,而立身之本,守身之要就是孝与戒婬。所以末学不揣浅陋,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研讨,并以此论题请教于在座各位大德。
现在先讨论第一个问题:
孝──立身之本。
〈一〉、为什么要孝
1. 儒家──晓之以要理
两千多年前,在中国春秋时代,“至圣先师”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就讨论了这个问题。一天,孔子闲坐着,他的学生曾参(曾参,就是曾子,《大学》的作者)在旁边侍奉。孔子问曾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意思是说,前代帝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极为重要的道理,去教化天下百姓,使人民和睦,尊贵和卑微的人都能相安,没有怨言,你知道这个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参听到老师讲这么重要的问题,立刻恭恭敬敬地站起来,离开座位。他到孔子前说:“弟子不聪敏,哪能知道这种至德要道呢!请夫子详细讲解。”孔子这么一问,曾参这么一请教,就引出了宇宙的精华,做人的根本──孝。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而产生。所以,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首先教人的就是孝。“自天子至于庶民”,“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在《孝经》中论述了从天子到镇守各方的诸侯,九卿官员、读书的士人,以及庶人百姓的孝道。
天子的孝道,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意思说,皇帝或者说是国家领导人,自己要以身作则,极尽孝敬父母之事,而且用这种孝道教化天下百姓。
古代的圣贤帝王,都是这样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周文王还未继承王位之前,是世子的时候,对父母就由衷的敬爱。每日三次问候父亲从不间断。早晨鸡初啼时,即整理衣装,去向父亲请安,中午又去问安,晚上再去问安。听到父亲安康,就心中欢喜。若知道父亲欠安,就很担忧,并想方设法,帮助父亲解除不安的因素,然后才放心。对父亲的饮食,也十分注意,对饭菜的冷热,父亲饭量的多少,都关心入微。这就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童蒙教育课本《弟子规》“入则孝”篇中说的“晨则省,昏则定”。早上起来,先看望父母,向父母问好,晚上回家后,亦复如是。有些人,觉得周文王一日三次问安,是很简单的事啊,可是就这么简单的事,我们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现在父母关心独生子女,确实做到了早晚的诃护,关心入微,可是反过来,以这样的爱心体贴入微对待父母的,却只有周文王啊!周文王以孝著称,以德治国,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都尽到至极。自己成为全国人民的表率,而且以德教化四海百姓,开创周朝八百年基业,是我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天子,位尊在人民之上,他的道德也要高于人民之上,行为世范,周文王做到了,所以他被人们称为圣人。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汉文帝侍奉母亲的故事。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嫔妃所生。原本不是太子,后因孝顺贤能,而被群臣拥之为皇帝。汉文帝即位之后,没有一点骄慢之气,侍奉生母薄太后非常殷勤体贴。薄太后一次生病,一病三年不起,文帝尽心尽力在床前照顾,几乎没有很好地睡过一觉。有时连衣服也不解开,以备母亲随时召唤。每当汤药煎好了,给母亲喝之前,文帝都要自己先尝一尝,体味药的火候是不是适中,会不会太苦,或者是太烫,然后才送给母亲服用。薄太后看在眼里,很感动,也很心疼自己的儿子,就说:“宫里这么多人,都可以照顾我,你不要这么辛苦操劳了,而我的病又不是三两天就能好的。以后叫宫女们服侍我就可以了。”汉文帝跪下来对母亲说:“如果孩儿不能在您有生之年,亲自替您做点事,那要什么时候才有机会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汉文帝虽贵为天子,却成为久病床前的孝子。他的耐心、他的柔和、他的勤劳、他的体贴,真正做到《弟子规》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示范久病床前有孝子!汉文帝的仁孝,传遍了四方,感化所有的官员、百姓。《论语》中说“为政不在多言。己身正,不令而从”。当时天下大治,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正是说的汉文帝开创的历史时期。所以孔夫子在《孝经》的“孝治章”中说:“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明哲的君王,用孝来治理国家,天下自然和平,人民安定,风调雨顺。
中国古代的帝王重视以孝德来治国。现代的中国领导人也极重视这一问题。2004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胡锦涛主席以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之中的重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古今领袖,皆是英雄所见略同。今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揭晓了。推举出十位感动中国的人物,包括奥运会金牌冠军,立志让人类远离饥饿的水稻专家,二十年出生入死的缉毒警察,充满爱心到贫困山区的义务青年教师,健康的守护者艾滋病防治专家,等等。其中有一位孝子,他的孝行感动全中国,他叫田世国,是一名广州市的律师,男,38岁。2004年他的母亲患尿毒症,他得知母亲最好的治疗方式是移植一个健康的肾脏,就毅然决定瞒著母亲,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妈妈。去年9月29日,在上海医院,母子换肾手术成功,二人都已经康复出院。正是:“慈母身上肾,孝子一片心”。田世国,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至今不让母亲知道,他的孝行,让天下所有的母亲含泪微笑,他的真情唤起天下所有儿女的孝心。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委员会对田世国的评价是:孝顺、孝心、孝道,是今天社会转型期人际间情感疏离的感召。小羊有跪母之意,乌鸦有反哺之恩。捐肾救母,大亲、大情、大义。
中央电视台对这位孝子的宣传、表彰报道,唤起全国人民的孝心。孝,在感动中国!孔子说:“教民亲爱莫过于孝”(《孝经》“广要道章”)意思是说,教人民相亲相爱,莫过于推行孝道了。
在2005年的中国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中,我们多次看到以孝为主体的演出。例如,为父亲庆80大寿的短剧,回忆童年和感恩母亲的相声小品等等。这些感人的节目,都是寓教于乐。今天的中国领导人善于用中华传统的道德文化教育人民。
下面,我们再介绍孔子所推崇的百官和读书人当中所应奉行的孝。儒家主张“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读书学习圣贤之道,圣贤之道以孝为根本,做官心里常想着国君与百姓,首先孝敬自己的父母,再以这种孝敬的心来事奉国君,事奉上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奉自己的老人,推广而至所有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推广而爱护所有人的儿女。为官的,能这样恭敬谨慎地去做,“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不是古圣先王所提倡的道理,不敢随便说,不是古圣先王所奉行的道德,不敢去做。“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用现代的话来说,以孝敬父母之心来忠君爱民,才能使官位永久,不辱没祖先,而光宗耀祖。
平民百姓中,孝子不乏其人。古有孝子流芳百世,今天的孝子更是令人感动赞叹。在2005年元月全中国评出的十大孝子中有一位,名叫戴永胜,男,27岁,文化程度是初中,是山东省枣庄煤矿工人。戴永胜的母亲在2001年确诊为卵巢癌,而且癌细胞已广泛转移扩散无法手术,医生说他母亲的生命期限不超过一年。戴永胜看到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全身浮肿、呕吐,吃不下饭,经常发烧,精神已经到了崩溃的地步。孝子戴永胜,决定先从心理上抢救母亲,他一方面请医生们帮忙用“经过治疗检查肿瘤已完全消除”的方便语言,来焕发母亲对生存的希望,一方面积极努力到外地寻药访医,治疗母亲的癌症。他曾经为寻药,跋涉三天三夜,忍饥挨饿。为母寻药,他辗转九省二市,从各地善良的医生那里得到各种抗癌药物十多种,搜集了150多个民间药方。由于他的爱心、孝行和各种努力,终于使在他母亲体内的癌细胞萎缩了60%。这位妇女现在已经能下田干农活了。医生们非常惊讶,认为这是医学史上的奇迹。戴永胜并不以此为满足,他现在一边打工,一边还在寻找抗癌良方。他希望有一天能彻底地治愈母亲的癌症。
我们看到这位孝子,也是在困难当中,在逆境中,不失孝心!即使医生在2001年就宣判了他母亲的“死刑”,可是戴永胜仍怀赤子之心,为母亲四处寻药访医。几年来他不倦的努力,终于使全身浮肿,经常发烧呕吐的母亲能恢复到下田干活了,这不就是孝心的奇迹吗?!这不是仁爱的成果吗?!《四书》中庸篇里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说,仁爱是孝敬双亲为最大。)戴永胜做到了。
谈到这里,我们回忆一下,今天开始讨论孝道的时候,是曾子(曾参)向老师孔子请教的。孔子提出了孝是至德要道,并阐述了从天子到百姓,人们所应奉行的孝。曾子听罢感叹道:“甚哉!孝之大也。”意思是说孝亲之道,真是伟大,范围真是广大无边啊!
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说,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民本有的自然的行为。孔子这段话,说到了天、地、人三才。而孝一字,对三才能一以贯之。我们知道,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三种光明的来源,包括四季的更替不乱,昼夜寒暑有序。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春天播种发芽”。所以天所包括的一切,能启发万物生生不息,天是仁爱的;地是包括田野、山林、江河、湖海等能包容宽厚载物,地依靠天时以成熟万物,地是恭顺的;人在天地之间,禀受天地之精气,也就是承受了仁爱与恭顺的气息,就自然行孝了。所以这个孝,就含着仁爱与恭顺。所以孝是含天地之德。所以孝,是宇宙的精华。孝,是天性。孝,是一切道德的总纲。
曾子又问孔子:“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意思是说,请问圣人的道德有没有比孝更高的了?子曰:“夫圣人之德,有何以加于孝乎。”孔子回答:圣人的道德没有超过孝道的了。儒家认为以孝为中心,把这种仁爱恭顺父母之心推广到君王,则忠诚,推广到兄弟,则友爱,推广到夫妇则和睦,推广到朋友则守信,推广到天下人民,则能敬爱天下的人民。正如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认为以孝道治理天下是“圣治”,使“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意思说,因为孝是根本,所以以孝治天下,自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所以孔夫子才会说孝是至德要道。
我们真是感谢至圣先师孔子,一部薄薄的《孝经》就把孝的理论给我们说的这么清楚。
接下来,我们再介绍一位圣人,他从另一个层面,也把孝的含义给我们揭示无疑。
2.佛家──述之以恩德
这位圣人,就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知道,他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原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即现在的尼泊尔)的太子,名叫悉达多。公元前六世纪中期,有的书记载是公元前565年降生的。当时的中国正值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他与孔子几乎是同一历史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悉达多太子看到人间生老病死的痛苦,决定舍弃了宫廷富贵的生活,出家求道。经过五年的参访、拜师求学,又经过六年的苦行,树下悟道,终于成佛,证得圆满的智慧之后,又到处讲学,帮助众生觉悟,离苦得乐。佛教是公元67年,汉朝时正式传到中国来的。当时中国皇帝正式修建河南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寺院),迎请印度高僧及佛教经典。以后又敕令在全国各地建寺院,推广佛教。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跟中国的儒家是孔夫子的教育一样。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49年,其中他讲了一部《父母恩重难报经》。这部不朽的经典,详细记述了妇女从怀胎一月至十月所经历的辛苦,胎儿吸收母亲精华生长的情况。释迦牟尼佛以佛眼观众生的疾苦,比现在X光透视更清楚。佛阐述父母对儿女的恩德,特别是以母亲为例,说出父母对子女的十种深厚恩德:
第一、怀胎守护恩。佛告诉我们,胎儿在母腹中,逐渐长大。使母亲有山压下来的沉重感,若胎儿在母腹中乱踢乱动,使母亲有地震风灾的感觉。母亲心惊肉跳,担忧腹中的胎儿,没有心思打扮自己,连梳妆镜和漂亮的衣服都闲置一边了。 第二,临产受苦恩。十月怀胎之苦总算熬过去,一朝分娩,如生重病,血流满床,疼痛难忍,但是母亲还是牵挂祈祷着让小儿能平安降生。
第三,生子忘忧恩。母亲经过一场生死挣扎的痛苦,生出了孩子,而且知道小儿平安无事,她就不以自己的苦为苦,脸上露出了笑容。
第四,咽苦吐甘恩。父母对子女的照顾不舍昼夜,对子女的爱重情深,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要子女能健康温饱,父母就感到安慰。
第五,回干就湿恩。如果直解就是小儿尿床,弄湿被褥(古代还没有现代的这些尿片纸巾)母亲赶紧把孩子移到干爽之处,自己睡在又湿又冷的地方。引申意思是父母总是把好东西给儿女享用,自己虽然没吃好,没睡好,而毫无怨言,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长大。
第六,哺乳养育恩。佛说,母亲如同大地,父亲如同苍天,子女被父母的爱所覆盖滋养。即使你长得很丑,父母还是爱你,即使你是残缺手足的人,父母还是不厌倦地照顾你。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点点滴滴,在日日夜夜。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是无微不至的。
第七,洗濯不净恩。母亲为孩子每日洗涤,操持家务,这个恩也是说不尽的。母亲原本是花容月貌,玉手纤纤,而过度洗涤不净之物,包括孩子的屎尿,双手变得粗糙起来,母亲原本红润青春的面孔,也因日夜操劳而憔悴。只为爱子女,慈母改容颜。
第八,远行忆念恩。爱子远去他乡,或求学或出差或工作,父母早晚悬念,祈祷儿女平安。如果儿女不懂事,或离家出走,或外出毫无音信,父母会为儿女伤心落泪,肝肠寸断。
第九,深加体恤恩。父母看见子女受苦受累,总是想尽办法帮助子女,为子女分担。看见子女辛苦,父母心不安。正如佛所说的:“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父母的恩德是这样伟大,对儿女之爱,永无枯竭。
第十,究竟怜悯恩。佛说:“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父母对儿女的爱,伴随一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这样永恒,这样长久,这样无微不至!不管子女处顺境,还是逆境;不管子女是呀呀学语的儿童,还是踏上社会的青年;不管子女是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还是光宗耀祖的名流显贵,父母的爱永远常相随!父母对儿女这样无私、博大、真诚、长久的爱,这种富于牺牲精神的爱,佛说:“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这句话说,假使有人为于父母献出骨髓,经过百千劫的漫长岁月,也不能报尽父母恩啊!
释迦牟尼佛所讲述的《父母恩重难报经》,从我们的具体生活说起,父母的一生都在关心帮助子女,而子女的一切,从胎儿到出生,到读书工作,成家立业,没有一样离开父母的关怀。读罢此经,没有人不为之感动的!读罢此经,方知自己是忘恩负义的人。看看今天的社会,有多少人或为功名,或为妻子,或为金钱而疏远父母,甚至嫌弃父母,背离父母,虐待父母。我们甚至听到新闻报道河北有为睹搏还债杀害父母,北京有为婚前同居不遂杀害父母,陕西有为抢夺财产杀害父母,种种大逆不孝,令人痛心不已。所以,当时佛的弟子们听罢此经,“垂泪悲泣,痛割于心……深生惭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报得父母深恩?”我们都是罪人啊,我们怎样才能报父母恩呢?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读诵此经,为于父母忏悔罪愆,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受持斋戒,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狱人。”
这段话主要的精神是开示我们只有宣扬孝道,实践孝道,才能谈得上报恩。佛家,重视孝道。释迦牟尼佛,以身作则,为人演说孝道,成佛以后,亲自为父母讲经说法,告诉他们宇宙人生的真相,启发他们的智慧而彻底离苦得乐。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守在他父亲身边,安慰他,开导他,让父亲放下一切忧虑烦恼,念阿弥陀佛,往生一个美好的世界──极乐世界去。给予父亲临终的关怀。父亲过世后,佛亲自抬棺材,安葬父亲。释迦牟尼佛在另一部著名的经典──《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成佛的正因之一。成就佛道,就是成就了最圆满的智慧,而这种最圆满智慧的基础,第一步就是孝养父母。
在去年(2004年7月份)我们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中国江苏省泰州高港区口岸镇第二中学校长姚总杰非常重视弘扬孝道。以此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校在2004年6月13日举办了“如何孝顺”的座谈会。办得很成功。该校校长老师都认为不仅要给孩子们说孝道,还要让他们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比如,要求学生对父母讲话态度要恭敬,不顶嘴,不发脾气,不让父母生气,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在学校进行的有关这方面的测试题中,曾问:你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号?你最关心的家中事有哪些?等等。促进孩子们对父母的关心思考。姚校长还教学生唱孝歌:“父母养儿女,恩情重如山;人老年纪大,千万不能嫌;衣被勤换
〈二〉、如何行孝?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儒、释、道三教一贯以孝为基础,教化人民。正如清朝“雍正皇帝上谕”中所说的:“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孝是做人的根本,是成佛作祖的正因,是百善之先,人间第一事。那么,奉行孝道,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
孔子在《孝经》中说:“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意思是说,一个孝子侍奉双亲,对父母日常生活饮食起居,能尽自己恭敬心;用欢喜心供养父母,使父母心情愉快;父母有病,及时提供治疗,日夜侍候不轻易离开;父母去世时,能给与临终的关怀,并认真地办好丧事;父母去世以后,每年祭祀要严肃认真,常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五样具备,才算是事奉双亲了。
当年,孔子的弟子们,曾经就如何行孝的问题多次来请教孔子。孔子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在《论语》中都有记载:
有一个鲁国的大夫(官员)叫孟懿子,他来问孝,孔子回答:“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思说,对父母不要违背礼节。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子女责任侍奉供养他们。死的时候,按礼节埋葬,和按礼节祭祀他们。《弟子规》说:“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孔子在《论语》(阳货第十七)说“夫君子之居丧,食脂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君子守丧时,吃美味也不感到好,听音乐不觉快乐,住在家里不感到舒适。我们从这里可以感触到古代孝子对父母的那种深情。儒家提倡守孝三年,现代人很多都不能理解。孔子说得好:“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儿女生下来之后,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丧三年,当时天下都是这样做的。这不是很正常的回报吗?
中国传统祭祀祖先,通常在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和冬至节。祭祀活动或扫墓,或设坛供品或缅怀先人之德。或诵经念佛,以功德回向祖先等等。都是旨在不忘本。一家人在这种恭敬肃穆的祭祀活动中培养一种感恩的心,培养孝敬父母祖先的心。儒家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第一》能够谨慎地给予父母临终的守护关怀,又能永远祭祀祖先,那么民风就变得淳厚了。
孔子的一个学生子游来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只能说养活爹娘而已,连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不敬重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这里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对父母如果没有恭敬之心,仅仅解决父母吃饭问题,这不是孝的含意。孟子说:“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教诫我们不但为父母提供物质供养,还要存心孝敬恭顺。
孔子的学生子夏,来问孝。孔子回答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说,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难能可贵的。有事情,晚辈代为效劳,有酒菜,长辈先吃,难道仅仅是这样就可以算是尽孝了吗?
四书《中庸》篇中孔子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意思说: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继续先人的事业。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至圣先师孔子阐述对孝的实行是层层深入,节节提升的。总归三条: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
1.何谓孝养父母之身?
中国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有很多这种例子。例如,孔子的学生子路,出身贫寒,经常吃野菜度日。但是为了让父母能吃上饭,他不辞辛苦,走到百里之外买米,背回家,奉养双亲。后来双亲去世了,他周游列国,在楚国做了大官,家中的米堆积如山,随从的车辆数以百计,吃饭时,山珍海味摆满桌子,可是子路却很伤感:双亲已去,再不能承欢膝下,虽想报父母之恩也不能了啊!
各位朋友,假如你的双亲还在,你要及时行孝啊!古人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2.何谓孝养父母之心?在二十四孝的故事里有这样的一个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姓莱的人,年纪七十了,大家都叫他老莱子。老莱子的父母还在,都是九十多岁的人了。老莱子很孝顺,每天给父母提供的饭菜,都是柔软可口,便于老人食用的。老莱子很体贴老人的心,从不说自己老,怕父母伤感自己的老迈。为了娱乐双亲,他常常穿起色彩鲜艳的衣服,扮成小孩,在父母身边玩耍,甚至翻跟斗逗父母开心。有时让父母捧腹大笑,使父母每天都过得很快乐。
各位朋友,现代人,能以自己的收入供养父母,已经很难得了,还注意让父母活得开心,这就更难得。广州市评出的十大孝子里,看到一个例子。1993年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徐育彩,在金盘护老中心工作,不久就被提升为该中心的主任。她存心让所有的老人快乐开心,每月拿出自己的工资为护老中心的孤寡老人过生日,买礼物送给他们,买生活用品提供给他们,让这些孤寡老人感受亲人的关怀。八年来,她为这些老人已支付了人民币10万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护老中心的主任心量很大,想方设法让所有的老人都开心,这种孝心多么感人!
3.何谓孝养父母之志?
我们听说过孟子母亲教子的故事──孟母三迁。孟母不辞辛苦,三次搬家,从坟场附近,迁到市场附近,再搬迁到学校(私塾学堂)附近,使孟子从小受读书人的影响,热爱学习。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断机杼教子”,把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孟子看了吓一跳。孟母以此告诫儿子:“你中断学习,就如我剪断这未织完的布匹一样,是一事无成的。”从此,孟子发愤读书,继承孔子的儒学,而成为亚圣(孔子是至圣)。孟母有志培养儿子成为出色的人,而孟子不负母亲的栽培,果然光宗耀祖,大孝显亲。这是养父母之志。现代的父母,也都是望子成龙,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拿出孟子那种发愤精神,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以养父母之志。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记载历史的名著,有《史记》和《汉书》等。《史记》是由司马迁写的,由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写到汉朝。《汉书》记载了自汉高祖开始至王莽篡位的这一段229年的历史。《汉书》的作者是班固。但实际上《汉书》是班固父子,以及班固的妹妹,两代三个人完成的。班固的父亲叫班彪,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读了《史记》很赞叹太史公司马迁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使中国的历史得以流传。可惜“史记”只记到汉武帝时期。于是班彪下决心要把历史继续写下去。他开始收集有关资料,经过相当的努力,终于开始写作了。可惜他的寿命不长,只活到52岁,还没有写完就去世了。班彪的儿子班固,从小受父亲熏陶,学识也很渊博,父亲去世后,他发心要继承父亲遗志,把《汉书》写完,完成父亲的事业。班固虽经历种种挫折,仍不放弃这个志愿,他不幸遭到朝廷小人的诬陷,而被判坐牢。在监狱里,他还坚持整理写书,以后被皇帝释放回家,继续写作。后来班固去世了,《汉书》还有少部分未写完,班固的妹妹班昭,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女子,又继续哥哥的事业,最后完成《汉书》。
这不是孔子所说的“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吗?!
实际上,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三者是融合一体的。为印光大师所推荐的书《感应篇汇篇》中有一个例子。古时候有一个孝子叫崔沔(音免)。他母亲双目失明,他到处为母亲求医治疗,不惜倾家荡产。他事奉母亲30年,总是那么恭敬真诚。晚上,甚至不脱帽子和外衣,以便听到母亲召唤就马上提供服务。每当过年过节,或遇良辰美景,大家相聚时,崔沔一定扶着母亲赴宴,让母亲开心,和大家有说有笑,让母亲忘掉失明的痛苦。母亲过世了,崔沔非常伤心,祭祀母亲,发心为母亲终身吃素。他做官,收入很丰厚,慷慨地帮助他的哥哥、姐姐、侄子、外甥。崔沔说:“母亲已经过世了,我没有办法表达对母亲的孝心了,想到她老人家在生的时候,悬挂的就是哥哥、姐姐、侄子、外甥这几个人。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们,这样做或许可以安慰母亲在天之灵啊!”后来,崔沔官做到中书侍郎,他的儿子佑甫,成为贤明的宰相。
崔沔,真是孝子啊!他的孝心里已兼有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
孝子要圆满地实行孝道,必须自己不断地学习圣贤教诲,不仅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还要帮助父母提高心志和智慧,才能使父母获得圆满的幸福。比如,孔子说老年之人戒之在得(贪),因为年老了,容易对财产家业儿女贪恋执著,而导致内心不能开朗欢喜,这时孝子应该用古圣先贤的教诲开解父母:家财万贯,还不是一日三餐?宅舍无数,还不是夜眠六尺?应该把自己的积蓄财物分出来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比如赈灾、济贫、捐印善书、捐助医药及道德教育事业等等。使父母从做慈善事业中滋养乐善好德之心。父母退休以后一般都比较清闲,甚至感到寂寞或空虚,做儿女的应该积极引导父母学习圣贤教诲,或接受仁慈博爱的宗教教育,使精神有所寄托,获得圣贤智慧的法乐。更进一步,让父母明了生死轮回的真相,从而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升起对来生归宿的希望憧憬。在佛教里,佛教导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他宗教也有对来生归宿的具体说明。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孝子做好临终关怀,守候在父母身边,给父母以安慰,用念佛、诵经,帮助他们往生极乐世界,则孝子的行为便圆满了。
杭州东天目山上有一个“弥陀村”养老院,住着几十个老人,他们每天都生活在欢喜的法乐之中,每天凌晨便起床念佛听经,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憧憬的老人,身上便有年轻人的活力。有一次我到东天目山去,山上有一位92岁的孟老太太,精神矍铄,头脑灵敏,口齿清晰,我们上山参访和她聊天,她出口成章,吟出“觉海虚空起,娑婆业浪流,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她还帮助“弥陀村”的负责人策划工作,是一个好参谋。她对生死没有恐惧,喜欢做善事,每天欢欢喜喜地生活,是一个很有理想情操的老人。
评论